做一家资助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基金会,是怎样的体验?
导读:
在“生态新知”第二期中,我们总结了5个与公益慈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核心问题(>>点击阅读:关于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5问5答)。文章最后的部分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站在首位的就是“谁来持续性投入资源以建设公益慈善基础设施?”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方面,政府仍然是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者,特别是在构建良善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塑造慈善文化方面,其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无论是从行业定位还是资源储备的角度来说,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发展都要有赖于各类基金会的助力:公益组织自身的支付能力较低,很难靠市场规律培育基础设施组织,因而需要资助方额外的投资。但话说两头,基金会们的钱毕竟也不是大风吹来的,基金会关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究竟能得到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展开的话题。本文今天就从这个层面来聊一聊,基金会投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都体现在哪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知识卡
你知道吗?
著名的“第三部门概念”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组织发扬光大的
美国的第一个著名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的美国刚经历了越南战争和社会运动,美国国会于1969年通过了税收改革法案,以便对慈善捐赠进行管理。慈善家们随后迅速组织起来,成立了“基金会和私人慈善事业委员会”。1973年,“私人慈善和公共需求委员会”(也被称为菲勒委员会,“Filer Commission”,以其主席约翰·h·菲勒命名)也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目标是研究美国的公益捐赠模式和非营利组织类型,并提出如何提高捐赠水平的相关建议。
这个委员会仅存在了两年,但其1975年的报告《美国的捐赠:迈向更强大的志愿部门(Giving in America: Toward a Stronger Voluntary Sector)》对于全球公益领域来说都是一个关键转折点ーー这份报告的突出贡献是:在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后,将非营利性私人实体视为“第三部门”这个概念被逐渐推广和接受(Anheier,2014)。
在菲勒委员会的解散过程中,委员会的领导人和他们的同行就“第三部门”的未来进行了很多讨论,这些讨论最后促成了当时美国两个最大的基础设施组织“美国慈善理事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n Philanthropy)和“志愿组织联盟”(the Coalition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的合并。于是,1980年“独立部门”组织(Independent Sector)成立,其使命是“加强和促进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独立部门(指美国的公益慈善领域)”,这个组织被认为是美国在“第三部门时代”的第一个基础设施组织。
自此以后,美国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基础设施组织数量逐渐攀升;同时,随着公益慈善事业在美国各地区的兴起及其跨国影响,包括福特、莫特在内的各类基金会开始加强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上的投资,并将其作为基金会战略目标的一部分。
基金会能给一线组织的
并不只是钱
一直以来,基金会在为公益组织提供所需的财政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务必将这种作用继续发挥下去)。然而,正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人开始意识到的,公益项目应该“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授人以鱼”,基金会想要促进公益慈善事业,也不该是“给我账号,给你打钱”那么简单。在庞大的社会问题面前,个体基金会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没有人希望自己资助的公益组织离开自己就活不下去。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公益组织的内生力,让它们具备稳定的运营能力,从而实现“生存独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起努力搭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能让公益组织更好生存的行业生态要素远不止是纯粹的人民币,在公益组织的日常业务活动中,人才、培训、软件、审计、咨询等等功能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公益组织已经进入到了全新发展阶段,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管理支持、市场营销、组织治理、技术和财务系统方面的技术援助;需要记录其项目影响的评估工具;需要学习如何像营利组织一样影响大众,以便项目、服务和使命得到保障和强化;需要在沟通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时,获得第三方提供的客观性保证;需要强大的学术基础,来培养新的专业人才,并对所处议题领域的干预理论进行严谨研究。
基金会有自己的特定工作,恐怕很难手把手帮每个公益组织解决上述这么多问题。而如果这些职能得不到满足,可能就意味着,公益组织不得不浪费大量资金和精力在项目之外的摸索与试错上,这不仅会影响这些组织开展项目的效果,实际上也会给资方造成资金和信任感的损耗。所以,在新的公益时代,基金会不仅要督促公益组织优化项目设计思路,也要让自己升级资助理念,在有余力的基础上,将一部分关注点转移到“培育行业生态”上来。
*图片来自网络
公益慈善基础设施
能帮资方做什么
每家基金会都有自己的具体使命,资助的根本目的同样是实现特定议题下的宏大目标。在很多意义上,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绝非只服务公益组织或公益项目的存在,它们服务于整个公益行业。基金会作为行业的一环,也是其中重要的受益方。
第一,基础设施组织可以在公共政策领域代表公益行业进行政策倡导,从而为基金会的重点议题领域带来更多关注。特别是专业型倡导组织,对上它们可以为具体法律法规制定、颁布和修订提供来自公益组织们的声音,加强公益组织在政策上的影响力;对下它们可以对公益组织自身的倡导和传播能力进行培训锻炼,让公益组织更好地表达诉求。
第二,提供培训、管理和其他能力建设服务和支持,帮助各类公益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资助效率。基础设施组织在筹款、传播、战略规划、业务计划制定、财务规划、技术、理事会发展以及其他公益组织经常需要帮助的关键领域都能提供支持。比如,美国公益组织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更加成熟,就和其境内数以百计的管理支持组织和协会有关,这些基础设施组织通过资源交流组织(诸如 CompassPoint、BoardSource等)在地方、州或区域层面提供跨领域且低成本的信息咨询服务,从而促进地方组织学习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也让一线组织和基金会能够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理念,缩小双方的交流成本。
第三,促进公益慈善领域公信力和透明度建设,为整个行业制定和颁布更好的行为准则。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组织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以确保整个行业能树立起良好的行动规范并积极遵守。比如,美国很多支持“有效公益/有效利他”的组织和个人,都会通过相关的透明度/公信力导航网站来规划捐赠方案。这些专攻公益组织透明度评估的基础设施组织,其所提供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基金会识别违反既定行为准则的公益组织和项目,以及确保基金会自身能够遵守同样的道德操守标准。
第四,为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生成相关信息和数据。公益行业某种意义上也是个“市场”,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工作经常需要依托大量“市场数据”。在这方面,各种基础设施组织可以提供有关范围、内容、影响和需求的研究数据,并鼓励学术机构在这一领域纳入更严格的学术课程。由于很多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很难由业务繁忙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去执行,而这时,着眼于整个行业、又有专业调研人员的基础设施组织就可以大显身手了。此外,所有的扫描和调研结果,也可以公开分享给行业和社会,为更多“圈外”研究人员、记者、政策制定者等社会中不同角色主体提供分析依据,帮助公众了解公益行业的重要性。
全球范围内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组织都做了什么?
WINGS(全球资助者支持计划)在2017年的研究显示,被调查的基础设施组织共支持了99042个公益组织,它们提供的服务中大部分与行业知识培训与行业交流密切相关。WINGS自己正是一个由全世界39个国家近100个慈善协会和资助型组织组成的网络,作为基础设施机构,它才有能力进行这么大范围的调研。
第五,提供信息共享的机会。公益行业覆盖议题广泛且经常需要合作发力,各类组织之间如果不多加交流,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信息茧房”;每个组织、每家基金会都各自据守一套理论和措施,彼此观念上的封锁就意味着谁也无法博他人之长。不仅如此,基金会与一线组织之间也有可能因为长期固守资方/受助方视角而认知脱节。联盟、论坛类的基础设施组织就是用来打破这种壁垒的,它们可以将不同组织联结在一起,帮助大家相互学习和理解,建立融合共性和个性的管理和项目实践,共同制定政策立场和行动议程。例如,美国各州的非营利性组织协会关联着背后成千上万的本地公益组织,这些州级协会都与全国非营利组织联盟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Nonprofit Associations)建立了联系,该理事会为各州协会在诸如设置政策议程和制定培训方案等方面提供了交流机会,推动所有同类组织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并采取行动。
第六,促进志愿服务等公益慈善行为。公益组织缺人手是常态,寻找和招募志愿者则是个相当劳心劳力的工作。但这种工作对于天天和公众志愿者打交道的基础设施组织来说,就是小菜一碟。通过有组织的倡议,它们更容易鼓励来自公众的志愿参与。比如,美国的Volunteer Match就是一个全国性网站,它们大量挖掘不同年龄段的公众,为人们匹配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也保证了很多公益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可持续性。一项基于Volunteer Match数据的社会投资回报分析(SROI)发现,公益组织每投入1美元在其志愿者服务上,其获得的志愿者服务的时间价值和节省的志愿者招募费用约达59美元。也就是说,在理想情况下,基金会每资助志愿者服务项目1美元,就替自己资助的公益项目(如果它们使用了这个服务的话)节省了59美元的运营费用。
我们将上述内容总结成一段话就是,当一个基金会向基础设施组织提供资助时:
基础设施组织会辐射所有使用该组织服务的公益组织,也就是加强被资助对象的执行能力,从而提高基金会的资助成效。
由于基础设施组织可以降低公益行业的各种职能和学习成本,这反过来又降低了整个行业在能力建设上的支出。长远来看,基础设施组织的发展可以帮助基金会节省出更多资金以投入到更多议题领域。
基金会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支持会传递出一个信息,即基金会关注公益行业的行为规范,从而倒逼公益组织加强管理,提升基金会的整体资助质量。
*图片来自网络
基金会可以如何
资助基础设施组织
有点讽刺的是,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组织经常“医人者难自医”。尽管能够开展或者说支持公益组织分担上述如此多工作,能够帮助那么多组织实现更高效的运营,但轮到它们自己的时候,却常常因为预算不足而难以维持。在WINGS的调查中,72%的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组织都卡在经费问题上,而经费又进一步导致了它们在人才招募以及其他方面面临发展困难。这最终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基础设施组织有能力,但这种能力有昂贵的成本,用爱发电不足以维持运营 → 基础设施组织无法长期为公益组织提供远低于商业市场价格的(亏本)服务 → 公益组织无法得到全方位的培训和信息 → 公益组织的项目成效打了折扣 → 作为资助方的基金会和个人资助者提供的资金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 捐赠人压缩捐赠数额 → 基础设施组织更加受困于资金
如果基金会或者其他类型的资助者想要帮助公益行业破局,不妨通过以下路径进行尝试:
加入公益行业的协会型/平台型组织,以更为宽泛的方式为公益行业提供资源辅助,让更多组织能够相互学习,建立更强有力的联系;
为地方、区域或国家级的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以便需要能力提升的其他公益组织能得到帮助;
为有关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提供资金,以便公益组织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对社会的贡献,以及通过展示行业影响力来为整个行业的利益进行倡导;
为出版物、培训材料和其他信息提供资金,使更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加强组织工作,这包括支持学术机构,和其他以加强公益慈善领域学术基础的课程、项目和标准;
支持专业倡导组织,着重就整个行业有关的问题进行倡议,包括具体议题和整个行业的发展政策等;
鼓励和支持培训项目,以帮助培养公益领域的新兴青年领导者;
在年度资助计划中,专门拨出一定百分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方能够(也应该)支持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发展的众多方式中,上面这些只是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任何小的波动都可能给公益慈善领域带来影响(且大多数时候可能是负面的)。资助的一方需要尽量理解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意义,以及自身在为基础设施提供资源上的责任与义务。公益慈善领域能否有能力应对未来更多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此。
彩蛋
如果对文中提到的这份赫赫有名的报告《美国的捐赠:迈向更强大的志愿部门(Giving in America: Toward a Stronger Voluntary Sector)》感兴趣,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下载。
参考资料
中国公益慈善基础设施扫描报告
https://nonprofitquarterly.org/rethinking-nonprofit-infrastructure/
Why Every Foundation Should Fund Infrastructure - Non Profit News | Nonprofit Quarterly
The Future of the Nonprofit Infrastructure - Non Profit News | Nonprofit Quarterly
https://lodestar.asu.edu/blog/2019/04/necessity-strong-infrastructure-nonprofits
https://www.learningtogive.org/resources/filer-commission
https://wings.issuelab.org/resource/infrastructure-in-focus-a-new-global-picture-of-organizations-serving-philanthropy-the-field-at-a-glance-fact-sheet.html
感谢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对本系列议题文章的大力支持。
END
编译 | Lynn
编辑 | Vera
排版 | 问 津
-近期热文-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